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如何把握知識去持續競争力?



相信大家都認同今天香港是處於知識型經濟,主要的收入都來自服務行業而非工業,不論是國際企業或是中小企來說,都面對同樣的難題,怎樣才可以將知識好好地管理?

所謂知識是一種有價值的智慧結晶,可以資訊、經驗心得、抽象的觀念、標準作業程序、系統化的文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知識呈現的形式雖然有很多種,但在本質上都必須具備創造附加價值的效果,否則就不能被稱為知識。因此引進、學習、擴散、創新知識,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特徵,也是驅動社會進步的最主要力量。知識管理包含了知識的「收集、整理、散播、應用、更新、創造」一系列的步驟,每一步都有它的必要性,缺一不可。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令到知識管理變得更更有地發揮,特別對於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更為方便。

知識管理要做得成功,企業必須建立學習和知識分享文化。企業致勝之道在於「知識」與「創新」,兩者都離不開學習。外在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必須能夠快速反應、順變應變。要順變,就必須能體察時代潮流/順勢而行。要應變,就必須隨時調整營運策略。這些都需要新思維,而要有新思維,企業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在推行知識管理時,「人」是組織的主要構成份子,,最多問題也都發生在「人」 的因素上,例如:知識往往代表某種權力和優勢,員工常不願意分享他所獲得的工作經驗。這時鼓勵員工、提供誘因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此外,知識是流動的, 常隨著員工的離職或遺忘,會使得公司流失重要的資訊。這時建立適當的機制,幫助員工擷取隱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知識的傳遞往往是停滯不動的,例如某樣產品在市場缺貨很久了,生產部門卻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問題在於無法將相關資訊立即傳遞給需要知道的人。知識是分散的, 例如公司有分散在各地的工作團隊、分公司時,會使得團隊之間難以分享共同的資源。這時應建立一個有效的聯絡網路,讓不同的工作團隊間能掌握彼此的工作狀況,並能有效率地利用公司內部的知識。 知識是容易消失的, 例如很多在討論中出現的可貴創意,如果沒有馬上紀錄下來,往往就在不經意之間消失了。應該在靈光乍現時刻,馬上捕捉這些想法,並且進一步實現它。

企業知識執行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CKO)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型職位,由於知識已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經營資源,因此如何有效取得、發展、整合、創新知識,也就是如何有效管理知識資源,成為企業經營上的一大挑戰。

總結而言,資訊科技成為知識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要緊記知識是人與人之間傳播,也只有人能應用知識。固此知識管理除了應用資訊科技外,人的參與是必需的,知識管理的運作是人與資新科技的結合。

(刊登於星島求職廣場中小企2.0) - 2010年12月10日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流動學習的發展方向


當筆者在過去一期探討流動學習的慨念,當中談及Web 2.0的應用,但可惜科技發展一日千里,Web 3.0已經來臨,筆者藉此作出一些簡介。

今年的1116-17日香港舉辦了「Web 3.0亞洲高峰會 --- 互聯網如何革新創意工業」,共有超過500名來自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數碼媒體及創意工業的專家出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通訊及科技)謝曼怡亦出席為論壇主禮。這個峰會主要議題包括Web 3.0如何及為何能幫助提升業務、Web 3.0如何改變營商方式、Web 3.0的投資走勢及如何建立新一代成功企業,而當中最為人認識的講者包括獲《哈佛商業評論》評為「Man about the Internet」的David Siegel,百度投資者關係部門國際媒體公關總監郭怡廣等。

Web 1.0即第一代的互聯網(19902000年),是指互聯網剛普及的時期,90%為企業和機構的商業網站,以「單向」方式為發佈訊息的溝通渠道;而上網主要目的是以功能性較多,網民亦可從網站讀取資訊,這個時候,網民大多以電話線接駁上網。Web 2.02001年至現在),隨著互聯網普及,上網月費亦作下調,連線速度亦隨寬頻的廣泛應用而提升,這個時代的互聯網特色是個人網站、網誌、網上電台、網上短片分享,當中最大的特色是「互動」,用戶投入地參與及表揚即時性的反應,而強調互動性的溝通及交流網站如討論區、投票站和情報交流網等等亦「應運而生」。此外,網上連線遊戲及虛擬社區亦相當普及,它們提供網上共同溝通互動平台,給予網上社群共同參與在虛擬世界的各種社交活動;尤以青年人為甚,他們可同時聯群結友,齊齊參與網上購物、交換虛擬物品、貨幣、資源轉換及 飼養寵物等,這亦都是Web 2.0內十分重要的特色。

Web 3.0的獨特之處,在於思考式網絡(幫助用戶思考),資訊傳輸速度將進一步提高,其中包括廣泛應用點對點的傳送方法,不但令資訊傳輸更快,而且流通更廣,網路應用將不再只是從電腦去使用的,而是您的手機、電視上或飛機機艙內的螢幕上,各種您生活可以觸及的媒體上,可算是Ubiquitous「無處不在」。網民可自由定義想看的資訊,自主地控制傳播內容和時間,透過即時網上重溫(On-demand webcast),用戶可按喜好隨時停看、重看已選取的資訊。此外,支援聲控操作,語意連繫網(semantic web)將會大行其道,包括具有資訊判斷力的搜尋器,語意連繫各種網站,令資訊搜索變得更容易。  此外,Web 3.0 還有一個重點,是相關的內容將取代無效的廣告,當電腦越來越了解你的偏好,他將能夠提供您認為最重要、覺得有趣的及相關的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是個人化的。

2011年將會是流動科技突破的一年,原因是隨了 Web 3.0的發展,最近有流動電話供應商已經諾在明年第一季推出 4G的流動服務,再加上將會有多款的平版電腦 (Tablet PC) 推出,技術配套方面已經「如箭在弦」,令到用家已經在「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環境下學習。當更多的內容供應商 (Content Provider) 提供電子版內容後,流動學習的模式已經「水到渠成」。
 

(刊登於星島進修生活) - 2011年1月7日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流動學習的慨念

香港的流動網絡滲透率是全球之冠,平均每人擁有1.6SIM Card3.5G的無線網路技術亦漸趨成熟及普及,而一些4G服務亦會在短期內啓用,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已經是不變的事實!在這個重視實時訊息的時代,一些流動的網路電子產品不但可以讓我們即時學習,更能夠得到最新的資訊。
 
Web 2.0使到網絡環境更互動,用者更願意分享知識,學者機會更加多元化及變得無處不在,透過社交網絡、電郵、討論區、網頁等,便學習到很多不同的題目。
另外,現在流行的手機功能多不勝數,再配合Web 2.0的環境及氣氛下,便可以把學習的元素更加提升!珼時己經有電訊業供應商提供透過手機可能直接訂電影票或是查餐廳的服務了,若是能夠進一步結合網路web2.0的精神,當我們作為消費者想看電影時,在決定用手機訂票時,若果可以一併查到網友對此電影的評價;或是知名電影Blogger的評價,相信更加能夠幫助消費者即時選擇到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除此之外,想要找好吃的餐廳,除了透過流動功具上網查詢外,也可以結合網友評價來決定餐廳,甚至可以結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统(GPS)及地理資訊系統(GIS) 的特性,給消費者一個更全面的資訊,不僅消費者能夠找到符合他們需求的餐廳;服務提供者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族群及特性設計及規劃不同的服務。

若從學習的角度,知識是無處不在,「流動學習」便是透過我們手上擁有的流動網絡裝置例如手機、iPad等,透過您所需要尋找的資訊而獲取相關的知識,當然這是一種生活化的方式去學習,並不是傳统的班房式教育(Classroom Teaching)

Web 2.0的發展如「雨後春筍」,互動的模式已經是不變的事實,甚至將來發展的Web 3.0亦不會脫離這個原素,正如手機功能一樣,只會是更全面、更方便的使用介面,有更個人化的功能,用者更有自己的空間,再加上只有更快、更穩定的流動網絡,更複雜、更大量的數據及資訊亦可以應付。

試想想另外一個例子,當大家出外旅行時,若把不認識的英文用手機輸入或照相手機照下來後上傳,然後透過Web 2.0平台如Yahoo知識的力量即時提供翻譯或解釋,不但可以完美結合Web 2.0的應用,更能夠有效地提供大家正確的知識以進行實時的 流動學習
 

(刊登於星島進修生活) - 2010年12月3日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善用供應商關係管理系統去增強競争力



以往企業作為買家認為只要有購買需求,就會不愁找到賣家提供服務,企業無須下太多的功夫去關心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然而在21世紀,隨著資源在全球化範圍內調配,企業間業務聯盟的進一步發展,供應鏈業務緊密聯接趨勢越來越強等,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
長期以來,企業為了生存而惡意相殘且相互爭鬥的“自然狀態”,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蓬勃發展以及推廣應用,這種時代和狀況開始分崩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上的成員為了市場價值而彼此聯手合作的潮流。再者,若企業不能夠跟現有供應商維持好的合作關係,那麼這些供應商很容易掉轉頭而跟競爭者合作。
供應商關係管理(SRM)正如當今流行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用來改善與客戶的關係一樣,SRM是用來改善與供應鏈上游供應商的關係,它是一種致力於實現與供應商建立和維持長久、緊密伙伴關係的管理思想和軟體技術的解決方案,它旨在改善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關係的新型管理機制,實施於圍繞企業採購業務相關的領域,目標是通過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緊密的業務關係,並通過對雙方資源和競爭優勢的整合來共同開拓市場,擴大市場需求和份額,降低產品前期的高額成本,實現雙贏的企業管理模式;同時它又是以多種信息技術為支持和手段的一套先進的管理軟體和技術,它將先進的電子商務數據挖掘協同技術等信息技術緊密集成在一起,為企業產品的策略性設計、資源的策略性獲取、合同的有效洽談、產品內容的統一管理等過程提供了一個優化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它是一種以“擴展協作互助的伙伴關係、共同開拓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雙贏”為導向的企業資源獲取管理系統工程
不論是通過科技讓整個供給過程更為精簡,或是達到研發上的規模經濟,供應商之間共結伙伴關係的最重要理由是,追求更大效率與更佳生產效率的需要,伙伴關係是為適應追求更佳的生產效率而生。供應商可以通過與同業的伙伴關係,運用科技的力量合力削減成本與改善效率。
在某些產業中,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的伙伴關係進入了一個更新的層次:結合力量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為整合市場創造全新的貢獻。企業之間結合彼此的核心能力,研發新的產品或推出新的方案,在最高的層次中,這種核心能力的結合甚至會扭轉整合產業的方向。從日常運營層面來看,經由合作共同創造的新的市場價值,更為結為伙伴的廠商帶來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
此外,改變和創新整個產業策略最強而有力的理由在於滿足客戶的期望與需求企業之間的攜手合作漸漸地成為客戶的基本要求與期盼,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中這種合作尤為突出。這是由於客戶所尋找的不僅僅是能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供應商,更要求供應商能切入整個供給項目並有能力與他人共謀合作,客戶還要求強力的伙伴關係為他們帶來完整的解決方案,以及提供最優良的產品和服務。
此此可見,今天企業面對的競爭是多不勝數,而面對的關係亦更加複雜,唯有多加溝通,善用合適的科技去裝備自己,去迎接更大的潛在客戶、市場、及挑戰。
(刊登於星島求職廣場中小企2.0) - 2010年11月26日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對施政報告的一點評語

筆者對今年的施政報告的方向普遍是認同的,亦非常明白沒有「普天同慶」的施政報告,值得讚的地方是特區政府終於對中低下階層及弱勢社群給予多一點照顧,雖然是「滴水車薪」,但仍「寥勝於無」, 若點算受惠人數,今年可能是回歸以來最多的一年,但總算是一個好開始,讓更多市民及社會對他們加以關注。

談到失望的地方,就是對「資訊科技」隻字不提,筆者雖然是IT,但並不是要求特區政府特別關注這個行業,而是要知道今天香港能成為一個國際都會,依賴資訊科技是不可少,但我們在過去數年並沒有持續發展這項優勢,就以旅遊業為例,雖然「旅遊發展局」已經開拓更多資源在互聯網,但相比於其他鄰近國家如新加坡,實在有點距離,要知道「自由行」是全球旅遊的新趨勢,特別在年青的旅客群,他們都較喜歡自由行的旅遊模式,所以「旅發局」應該需要加強力度,無論在互聯網上的宣傳,或是旅客在安排行程前,或是到達香港所接收到的資訊,以及他們離港回家後的一切相關服務及資訊,都應該加以把握,對這些訪港旅客應該「瞭如指掌」,才能做到真正「顧客至上」,亦可以從中學習及了解更多不同旅客的要求,從而制訂相關的設施及策略。若以酒店為例,為向一間擁有數十年歷史的文華東方酒店,在曼谷的分店經常成為「全球最佳酒店」,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先進的「客戶關係系統」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對曾經來入住的客人喜好「瞭如指掌」。

我們亦擁有相當成熟穩健的流動電話網絡,對於那些自由行的旅客,更應透過這個介面去提供我們的旅遊資訊,唯一失敗的地方是,若旅客想在旅遊旺區如銅鑼灣的羅素街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近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建得「 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已經遮蓋了接收的訊號。

至於另外一點本會相當關注是互聯網對於年青人的影响,俗語稱「網毒」,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便是過去有不少「網絡欺凌」的事件,而且有趨於嚴重的跡象,若不及早加以關注,很可能繼「毒害」後,又一個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過去已經有很多調查,證實青少年已趨於沉醉於上網而荒廢學業,疏於溝通,從而影响他們長遠的發展心志。這項「計時炸彈」比起其他潛在的社會問題來得更加嚴重,要知道受影响的青少年可能是家庭健全,並沒有受到其他社會問題影响的家庭,反而那些貧苦的家庭可能不受影响,因為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那些消費。

若談到「數碼鴻溝」的社會問題,亦欠缺在今年的施政報告,筆者希望見到特區政府能夠持續性地關注這個社會問題,若全香港人能夠在掌握資訊科技「升呢」,便能夠大大提昇整體競爭力。

至於對對普遍學生而言,每天背負著沉重的書包及書本,對身心都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筆者希望教統局能夠加快「電子學習」的發展,長遠是一個既環保又慳錢的方案,不過希望可能平行一些傳統的學習工具,例如寫字的訓練,因為筆者留意到年青的一代,無論在寫中文或英文的字體愈來愈差。

最後,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持續地關注「民生」的問題,若市民能夠「安居樂業」,對這個地方便能夠有「根」,便可以繼續「茁壯成長」。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11月18日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小心掌管客戶的資料


早前,IT Policy Compliance Group發表了標竿研究報告《為何企業需要花費於法規遵循上:面臨信譽及營收的風險》-Why Compliance Pays: Reputations and Revenues at Risk)。根據這份報告,有90% 的公司暴露在資料遺失與遭竊的財務風險下。 藉由實際執行核心的程序及技術控制項並以至少兩個星期一次的頻率來監控這些控制項,則機構即可大幅降低客戶成本增加、營收降低,甚至是股價下滑等風險。

根據報告中資料顯示,在大型企業中,若其目前的營運績效屬較為落後者,則該公司的公開揭露資料遺失機率大約是每
3年一次。相反地,成效最佳的組織則可將資料遺失的機率降至為每42年一次。從標竿評比數據顯示,在法規遵循有著卓越表現的組織即為最不會遺失資料的公司,也是業務最不受IT停機影響的公司。

大多數企業與政府機構每年仍受困於高比率的法規遵循缺失,而導致營運中斷、資料遺失及竊取。然而,在機構中發生資料遺失及營運中斷的機率是時間點的問題,如果事前能正確導入一些法規遵循、風險及治理實務,將可大幅降低這些事件的發生率及所造成的影響。

根據Attrition.org資料遺失資料庫(Data Loss Database)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每年平均約有280被公開揭露之資料竊取或遺失的事件。這個平均值將會持續攀升,而使消費者、主管機關與政府對資料破壞的重視日益增加。

IT Policy Compliance Group亦報告,這些遺失可能造成重大的業務衝擊。標竿評比數據顯示,公開報告資料遺失的組織預計有8%的客戶及營收損失、若是上市公司則股價下滑8%。而遭受公開揭露資料遺失及竊取的公司,每遺失一筆客戶紀錄則平均會衍生100美元的額外財務支出。

研究顯示最少發生資料遺失、失竊的這些成功機構,在IT方面追求卓越的表現,其方法是改善法規遵循結果,尤其在IT一般控管及IT安全控管及程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標竿評比數據顯示,最少發生資料遺失的機構至少以每兩星期一次的頻率來持續監督與衡量實際控管與原設定目標之差異。

一套有效的IT治理程序與精確的IT控管目標相結合,再加上企業內建妥適的IT控管組合,可讓企業得以一致性的方式設定政策以及衡量政策的基準。藉由建立可衡量與可重複的IT法規遵循計畫,企業將能夠適當產出資料並確保法規遵循有極佳表現。

希望各個機構多加留意及認真處理資訊方面的管治,以防止資料遺失事件發生。


(刊登於星島求職廣場中小企2.0) - 2010年11月12日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iPad之應用:工作篇

筆者早前跟大家簡單介紹過 iPad 的基本設施及其簡單應用,相信大家都知道, iPad 無論在商業上或個人的應用都十分得心應手,有大量應用軟件(Applications)供應。

Documents To Go
今次跟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商業應用軟件, 相信以辦公室的應用軟件如文書處理、試算表及簡報最為廣泛使用,其中一套名叫「Documents To Go」頗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套軟件在其他的電子產品的平台如手提電話亦有提供。
 
談到Documents To Go的功能,它提供瀏覽、編輯、創建文書處理、試算表及簡報文檔,並可查看GmailOutlook附件。此外,可以查看蘋果的iWorkPDF文件。

Documents To Go亦可以通過其他軟件打開文檔, 其中獨特之處是提供了多種便捷的文件獲取方式,例如: 通過無線網絡(配合使用Dataviz公司的桌面軟件)將文件從電腦上傳送至iPad, 可使用iTunes來傳送文件, 需要使用iTunesApp標籤頁,找到“文件共享”(File Sharing)然後選擇Documents To Go,添加要共享的文件,再同步就可以了, 簡單又靈活。還有, Documents To Go支援多種在線服務,例如Google DocsDropboxiDiskBoxSugarSync,在多種設備間,通過這種方法來處理文件是非常方便的。

俗語話「一分錢、一分貨」, Documents to Go並不是一套全功能的整合式辦公室軟件,跟大家常用的「Microsoft Office」還有一段距離。,例如: 在編輯文書檔案時,不能通過頁面視圖來查看文件,只能看到一連續的文字,找不到頁眉和頁腳,無法在文檔中添加圖片或表格。此外, 當處理簡報時,不能插圖也不能在幻燈片上直接編輯文字,無法添加圖片或表格,項目符號和編號的控制也是有限的。

目前還未有iPad 版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s to Go 是其中一套頗為接受的軟件選擇。再者,高級版的售價只是14.99美元,普通版售價亦只為9.99美元,

Fast PDF
除了辦公室軟件外,相信PDF Reader 亦是一種相當廣泛應用的軟件,其中一套名為「Fast PDF」是一套不錯的軟件, 它可利用iTunes直接傳送比較大型的PDF、下載網上的PDF檔案、透過WiFi連接及傳送,調效螢幕光暗、書簽功能等。

Fast PDF的文件管理是可因應iPad的直橫擺放而改變單頁或跨頁的顯示方式還有,它比其他競爭軟件如Good Reader反應快及效能更高

在價錢分面, Fast PDF是相當吸引,只是0.99美元。跟其他競爭軟件一樣, 它亦不能支援JPEG 2000的相片格式,雖然現時已很少或甚至沒有人會使用這格式,但若然觀看一些比較舊的PDF檔案,就會出現缺圖的情況。

以上介紹兩種iPad的商業應用軟件只是筆者應用時的小小心得,隨著十一月推出的iPad OS 4.2,將會令以上兩種軟件「如虎添翼」,例如可以同步處理多種指令,令到iPad 整體的效能提昇不少。
 

(刊登於星島進修生活) - 2010年11月5日

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通訊局」的成立必須嚴守公平中立原則

相信很多市民及業界人士都留意到,特區政府在今年六月十八日在憲報刊登《通訊事務管理局條例草案》,建議成立通訊事務管理局(通訊局)。根據政府的建議,通訊局的行政機構將會由現時電訊管理局(OFTA)與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TELA)轄下的廣播事務管理科合併而成。這個行政機構亦會取名為「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通訊辦,屬政府郭門,並將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而部門首長為通訊事務總監。

將來的通訊局亦會執行現行《廣播條例》、《廣播事務管理局條例》、《電訊條例》及《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而現有廣管局及電訊局長的現有法定權力和職能,將移交通訊局。

英國、澳洲及鄰近的韓國的政府亦有類似安排,澳洲亦在二零零五年成立通訊及媒體局(Australia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Authority)及英國的Ofcom (Office of the Communications),香港若要維持國際競爭力,適當改革是需要的。

筆者與大約六十個人士参與在九月十七日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安排成立「通訊局」的簡介會,講解成立通訊局的原因、過程及細節,而當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便是通訊局將會採用委員會架構,由不少於五名至十名非官方成員(包括一名非官方主席)、一名公職人員和通訊事務總監組成。除通訊事務總監外,其他成員全部由行政長官委任。

對於通訊局的成立及其有關安排,整體是可以接受。筆者與一些業界人士討論時,大多數人士都關注委任非官方成員的安排,雖然很多人士都知道政府有所謂《六六》的安排,每位被委任人士都不能同時被委任超過六項公職,及其公職的服務時間不能超過六年。首先,這種安排是否切實執行,再加上被委任人士的背景是否恰當,是知道跟通訊有關事項可能觸及一些技術名詞,及其更新速度比任何一個行業為快。

此外,當政府委任每位成員前,有否認真查看其成員在其他被委任時期中的表現,是否一位「橡皮圖章」還是會議出席率極低。筆者認為被委任人士的誠信極其重要,因為要明白這些委任都是為市民及業界服務,每個决定都應該「由心出發」,而更重要是怎樣將不同持份者的聲音及意見帶入委員會,當中的安排亦需具透明度。

由於兩個部門過去都接觸了不少敏感議題,例如電訊管理局需要處理越趨複雜的電訊商營運手法;至於廣管局就不同廣播媒體的監管包括一些壟斷及媒體內容等議題,這些都是「燙手山芋」事件。將來通訊局的政策有否改變,特別在互聯網內客會否出現更多限制,要知道社會的傾向是網上媒體需要維持開放,有更自由的聲音,而資訊自由是今天我們還持有的其中一個優勢,可惜在過去數年我們在多份國際報告評級都有下滑的趨勢,特別在資訊自由方面。

最後,筆者希望通訊局的成立是為了强化行政管治,與時並進地跟國際接軌,並不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藉此统一規管資訊自由。若然從樂觀的心態去看,筆者是支持的,只希些政府在考慮委任成員過程中,能夠保持足夠的透明度和顧及平衡各方面的聲音。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11月4日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菲律賓挾持事件:看到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刀


相信2010823日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傷心及沉痛的一天,菲律賓槍手挾持香港旅客事件,造成8名香港旅客不幸喪生,筆者對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

全靠專業、盡忠職守而最後不幸身亡的領隊謝廷駿,把握「千鈞一髮」的時刻,通知總公司而令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及香港人高度關注事件,在整個事件的11小時,各大傳媒一直全程直擊,而互聯網亦將每一段關鍵的內容不斷更新,由此可以感受到應用互聯網的好處,令到任何人士在任何地方只要接收到互聯網信息,便可以同步了解事件的最新發展。

由於今次事件在黄昏時候突然「急轉直下」,令到本港各大電視台皆停播原定節目,改為直擊整個過程,不論是菲律賓的特種部隊向槍手進行強攻,還是槍手猛烈還擊,大家都「歷歷在目」,最後槍手命喪菲律賓的特種部隊槍下全港市民都親眼目睹,屍體倒臥在車門間,場面可怕,讓人看得心驚膽跳。

傳媒絕對是有責任將最真實的資訊,第一時間報道給公眾知道,而市民亦有知情權,去了解事件的發展,只不過在電視機及互聯網上,看到一幕幕血腥的畫面,又難免令人感到痛心,難以釋懷;特別是當逃脫的司機跟傳媒說車上所有的遊客已經遇害,這個當時未經證實的消息令到全港市民包括網民都大為震驚而顯得不知所措,而事件不幸以流血結束,相信很多香港人及網民的心情至今亦難以平服。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每位觀眾都不幸看了數小時的「死亡直播」,不論是一聲鎗響、一縷白煙、或一點火光都有如身歷其境。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不論是親身經歷災難的倖存者,協助救災的救難人員,或經由媒體觀看災難的一般市民,災難事件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導致其心理創傷,稱之為「創傷後遺症」-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過去大家面對過災難場面例如911事件、SARS、南亞海嘯及四川大地震等,都帶給不少人心理上的創傷。對於今次的不幸事件,香港紅十字會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為市民提供「電話心理支援服務」,以减低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

自互聯網普及後,確實令到全球的資訊流通變得更快及透明度更高,這確實無疑是一件好事,但若遇到這種不幸的事件,長達數小時的直播,當中可能涉及令觀眾不安的場面,而造成創傷後遺症,就以今次的不幸事件為例,那些驚心動魄的槍戰場面、驚惶失措的被救人質、死狀恐怖的槍手屍首等畫面,我們可能需要考慮怎樣在專業與人情之間取得一個平點,特別是怎樣防止家裏的小朋友看到這種不安的場面。此外,當中遇害的人數可能因為混亂而產生出入,而當中最震驚就是僥倖逃走的司機傳來極度錯誤及嚇人的信息,令到不少人極度不安及傷心。

正如手槍,制造出來是為了救人,但若不善用便可以殺人;而互聯網也是一樣,若不是傳媒及互聯網的極速報導,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菲律賓的特種部隊,是如何善用他們所訂的專業水平去營救人質,但是一些錯誤或令人不安的互聯網信息,亦有可能間接地傷害不少的網民。

最後,筆者藉此希望死難者好好安息,生還者好好活下去;更感謝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特首領導下應變小組的果斷行動及回應。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10月21日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iPad的出現改變了生活模式

相信若選出今年十大最有影響力的電了產品,iPad定必當選。若您走進街頭,便見到不同的場合都有人使用這件電子產品,究竟這件產品成功在於那方面,而對一般人又有甚麼影响?
首先介紹iPad的外型及一些基本功能,它是一部平版電腦 (Tablet PC) ,擁有高解析度的 9.7 吋及LED 背光 IPS (in-plane switching) 顯示器,令到影象極為清晰鮮明, 重量只不過是0.73 公斤,具有上網及Multi-touch功能,而令大家最滿意相信是電量能夠支持差中多10小時。
相比於其他的電子產品,iPad似乎給予用家更大的用途及帶來更大的驚喜,換句話說,有更多不同的用家受惠。首先在工作方面,一些時常戶外工作的人士如保險從業員及市場營銷等工作的人士,時常擔心手提電腦的電量而不知所措,但有了iPad他們便可以輕鬆地到戶外工作,甚至可以更方面作流動推廣給他們的客戶。此外,iPad亦有提供一些遠端桌面 (Remote Desktop) 的應用軟件,令到用家更方便、隨時隨地透過互聯網遙距控制指定的桌面電腦。
iPad亦是一件最佳的記事本,能夠在開會時,用當中的「記事本」去記下會議內容,甚至可以選擇一些應用軟件,能夠提供錄音、繪圖及手寫功能集於一身,當會議記錄完成後,按「電郵」功能便能夠即時傳送給有關人士。談到電郵功能方面,iPad絕對適合一些擁有多個電郵戶囗的用戶,大部份的電郵種類都能夠支援,比黑莓 (Blackberry) 還要方便地閱讀附件。

大家可能擔心常用的商業軟件能夠兼容,這個問題大可放心,一般大家常用的商業軟件如文書處埋、試書表及簡報等軟件都絕對兼容,不過當中大家需要注意部份應用軟件不是完全免費。

iPad也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很多報章亦開始提供iPad的應用軟件給用戶下載,若善用當中的「Multi-touch」功能,只要輕輕按動手指,便可以輕鬆地放大報章的內容放大到適合自己的視覺比例,可以選擇垂直或橫臥地欣賞內容,所以大家都不時會見到很多人在港鐵車廂內使用iPad地觀看報章。

在娛樂功能方面,iPad更加改變了電子遊戲機的模式,隨時隨地上網去尋找一些有趣兼免費的遊戲下載,還要享用這樣大的屏幕來劤賞,筆者知道這種電子遊戲大大影响了一些傳统的電子遊戲機如PSP, NDS等的銷量,再加上高質素的畫面,玩遊戲時便可以更加全神。

有些朋友更利用iPad來代替電子相架,因為最低型號iPad的價錢與最高型號的電子相架「不遑多讓」,再加上大量的功能,令到這件產品更加超值。

相信隨著電子書的興起和普及,定便令到iPad變成更加「熾手可熱」的電子產品。筆者便是其中一位,將所有課稈內容轉化為PDF模式,下載到iPad閱讀。其實iPad還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應用軟件下載,令到iPad變得更加萬能及全面,可惜篇幅限制關係,不能盡錄。
 

(刊登於星島進修生活) - 2010年10月8日

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手機銀行: 網上銀行 2.0


相信不少人士今天已經擁有及習慣使用網上銀行的服務,大部份銀行在過去數年為了減低營運成本都不斷地推廣網上銀行的服務及鼓勵客戶減少親身到銀行辦理一些日常瑣碎的事項,令到銀行排隊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再加上近年來的炒股熱、網上證券等服務已經為廣大用戶所熟悉並接受,除了取款,幾乎所有銀行服務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例如轉賬,匯款,貨幣兌換,定期存款,貸款,報稅,投資股票,基金及各類衍生金融品種等。
 
早在2002年,當第一代流動寬頻電話正在採用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的制式時,已經有銀行嘗試開發這方面的銀行服務,但最後礙於技術發展的限制及普及程度甚低而耽擱,例如這類型的流動電話在當時並不普及,最後轉而開發網上銀行的服務。

全球的電訊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有如「雨後春筍」,特別在過去數年,智能手機的出現 ,改變了很多人使用電話的習慣,而且手機的功能亦已擴展至的功能亦已擴展至收音機、MP3、照相機、攝相機、電視機、PDA等各種功能集於一身,超出了最初作為單純的通訊工具的定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若談到智能手機,務必以iPhone 為表表者,它所開發的程式軟件庫 (Application Store)令到很多較件開發商都「趨之若鶩」最近香港各大銀行亦都希望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而積極開發這方面的軟件,由於應用介面相對簡單,令到客戶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掌握使用技巧,所以很多人都稱這種服務為「手機銀行」- Mobile Banking

在香港,當網上銀行服務日漸普及,加上3G網絡覆蓋日漸完善後,市場上曾經有很多期待手機銀行的出現,但是後來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銀行不想跟電訊網絡商分一杯羹而令到利潤減少;而另外一種說法是銀行花了太多資源於網上銀行,仍然未達到收支平衡而擱置。

其實「手機銀行」在海外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當中以日本及韓國最為領先。日本是非常重視安全管理的國家,終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SSL,交易的信號經過了多重加密,各大銀行之間亦使用專線網,固此,客戶對這類銀行服務的信賴程度十分高,珼在已經成為主流支付方式。

至於韓國,目前幾乎所有韓國的零售銀行都能提供手機銀行業務,每個月有超過30萬人在購買新手機時,會選擇具備特殊記憶卡的插槽,用以儲存銀行交易資料,並進行交易時的資訊加密,而客戶亦已經習慣用手機作為信用卡使用,而更重要是有幾萬間韓國餐館及商店已經接受手機進行消費。

其他國家如新加坡、中國以致瑞典等,都紛紛發展手機銀行的服務,大部份都是採用智能手機的平台,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在過去數年已累績了相當具影響力的市場滲透率,足以有一定的用戶支持,而且用戶的平均年紀相對年輕,較為接受新科技的應用;再加上大部份智能手機都擁有較大的屏幕及簡單的操作介面,絕對是一個合適的開發平台。

總括來說,手機銀行可以作為網上銀行的延續,給予客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客戶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手機來支付各種銀行代收的費用如水電費、完成股票交易、購買商品,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雖然目前手機銀行還存在著認知度和推廣方面的問題,但整體的前景依然樂觀,隨著手機越見普遍的使用、技術的不斷完善,手機銀行必定會是一種成功的手機軟件程式,亦為未來的手機商貿 (Mobile Commerce) 鋪路。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10月7日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是時候引入競爭 :「非接觸式付款」模式?


相信最近城中話題定必是「八達通竊取市民私隱災難事件」, 事件發展至今, 充份顯示私隱的問題多年來一直被忽視, 而影响深遠的程度相比於任何一間銀行洩露私隱事件更為嚴重, 因為一直被譽為「香港科技之光」的八達通, 推出至今已發行超過一千伍百萬張卡, 亦由最初只是作為交通工具付款卡而演變至大廈出入管理、學校管理甚至一些生活化消費模式上的應用, 重要程度僅次於身份證。

這個成功項目亦在上海世博香港館展出, 早前金管局在今年二月提出在今年二月提出一年內,香港的「八達通」和深圳的「深圳通」將合而為一,先行先試實現「一卡兩地通」。至於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把這一跨境電子貨幣推廣至整個珠三角地區。筆者慶幸這次私隱災難事件及早曝光, 否則後果可能更為嚴重

若果大家記憶還好, 可否記得當八達通在1994年推出當時, 市場還有兩個競爭者, 分別是滙豐的Mondex 卡及Visa International推出的Visa Cash, 而兩者都在這場競賽中被淘汰, 至於他們是否「技不如人」, 答案可以肯定他們輸的不是科技而是商業模式, 再加上八達通的股東聯手製造市場需要, 成為交通工具上付款的新模式

筆者早在兩年前已經在不同的雜誌刋登文章提及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方都在大力發展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 近距離通訊的技術, 至今香港只有三張兼備「非接觸式付款」功能的信用卡, 而有裝置這種讀卡機的商戶更是「寥寥可數」。相反在其他國家及地方例如新加坡、日本及台灣等, 巳經開始普及使用

若重提這種技術, 便是大家在大型零售商見到Visa PayWave 的標記,相信最近有不少人嘗試過用這種新款信用卡,最大的特色就是感應式付款,只需對感應器一拍即可 , 毋須簽署, 快捷方便, 跟八達通有「異曲同工」之效果

在台灣,捷運悠遊卡與手機整合、悠遊卡與信用卡整合等應用,也在政府與業界合作下推出。此外, NFC手機正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在北京,可以用NFC手機支付交通費用;在澳洲,可以支付停車費用;在法蘭克福,可以在所有公共交通系統中使用。而且,在全球各地,還有很多地方在試驗NFC,包括英國運營商O2已經小範圍試用了6個月, O2500位倫敦市民提供諾基亞6131手機,內置Barclays的交通卡和支付卡,可以進行每次小於10英鎊的消費。至於在日本,也在用於在自動售煙機上的新年齡驗證身份證件中使用了NFC的晶片。

至於新加坡,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 發展了不少對NFC支持的項目, 首先, 新加坡政府早在2009巳經成立一個專責的部門在IDA (InfoComm Authority), 等同於我們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據知, 一些業界高層如國際萬事達卡(亞太區) 負責人也被邀請加入這個部門其下諮詢委員會。今年, 新加坡亦成功爭取到主辦一個與NFC有關的國際會議 : 2010年世界NFC會議亞洲大會, 在今年九月十五至十六日舉行。 (http://www.giichinese.com.tw/conference/nfc-asia10/)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World Asia 2010不只是亞洲,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NFC持份者幹事都會藉此聚集, 交換意見的國際性會議。

由此可見, 香港在科技上發展有如「守株待兔」, 只是把持過去的成就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今次八達通的事件正好給予一個檢討及反省的機會, 去思考在「付款標準」上如何跟國際接軌, 延續國際城市的美譽。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8月12日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ICT的「雙城記」二部曲 - 香港與上海


筆者早前分析過香港與新加坡在資訊及通訊分面的競爭力,隨著各國各地在這條資訊高速公路的速發展,香港面對嚴峻的考驗又豈只新加坡,而上個月啓動的上海世博,務必成為全球焦點,早前上海更自稱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雖然最終被指沒有國際承認計算方法而告吹,但在中國國家規劃下已定在2020年發展為金融及航運中心,在貨櫃碼頭的吞吐量亦會在不久的將來超越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再加上約在2014年便有上海廸士尼樂園,上海在過去數年的高速發展,有如貫通市區至虹僑機埸的磁浮列車速度一樣快,正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博覧會,無論在規模或建造費都是歷界之冠,便顯示了上海那份「衝出中國、跟世界接軌」的决心,相反香港在過去數年無論在建築或資訊科技都沒有大型的基建項目,究竟上海跟香港在ICT方面的比較又如何?
引用各國信息化指標(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由於沒有細分到每個城市, 我們可以用分析中國的指數及評語作為參考, 中國現時擁有全球最多的網民人數,達到33千多萬人, 理應有多元化及高速的資訊機建發展,但礙於過去數件跟資訊流通又自由的事件,令到國際更加關注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據知,中國在互聯網這個國際舞台已漸露頭角,例如 ICANN,這個對互聯網域名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國際組織,也曾在2002年在上海舉辨過國際會議,而每次舉辨的國際會議亦有積極的團隊參與,反觀香港至今還未能夠成功申辦過一次會議(值得一提是新加坡早在1999年成功申辦全球第一屆 ICANN  國際會議。
在這份報告中值得稱讚中國是網民人數的高速增長是地區政府、私人企業及社會大眾共同努力的成果,早在1995年已有互聯網用戶,主要是大學研究及學術用途居多。在過去數年的高速增長,亦造就了很多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例如阿里巴巴,甚至一些較為民間普及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淘寶網。除了互聯網外,在報告中亦提及流動通訊在過去數年的極速發展,跟其他國家一樣,固網的用戶在過去數年有下滑的跡象,這個原因亦因為互聯網及流動電話已開始取代固網電話的功能。
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亦為整體經濟帶來不少的貢獻,特別在電子商貿,B2CB2B亦是同樣出色,2008年電子商貿的成交總值達到3.1萬億,佔零售總銷量9.7%,此外,互聯網亦產生更多就業機會,就以早前提及淘寶網,已經制造了570,000人成立自己的網上商店。
高速的互聯網發展亦帶來不少的潛在問題,在報告中亦關注IP網絡供應,現時的IPv4供應可以維持多久備受關注,網上保安亦是報告中較擔心的議題,相信大家從Google撤出中國的事件亦明白關注的原因,而數碼鴻溝的問題亦逐漸擴大,這個問題亦由於一些開發跟還未開發的地方,在資訊及通訊科技差距甚大而令到問題更加嚴重。在政策方面,相信大家亦留意到中國在過去做了很多整合及整頓的措施,特別在流動通訊方面,長遠對中國在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更加有利。
若引用上海為例,過去及來年的基建必定帶來很多資訊及通訊項目發展機會,試想若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便需要有大量電子交易的系統開發,包括認證及保安措施,以及大型數據中心等基建開發,至於物流中心,必定需要電子供應鏈及電子物流等系統開發,而這些項目開發亦帶來不少就業機會。
反觀香港,我們真是原地踏步,沒有清晰長遠的資訊科技政策,就以早前筆者跟大家談及過 NFC (Near Future Communications)近距離通訊的技術,新加坡政府非常認真地處理這種國際標準技術,由政府成立委員會去處理長遠發展,而我們則故步自封,只是關注本地開發而沒有跟世界接軌的產品。筆者想藉此借助特首近來的一句宣傳口號:[是時候起錨!]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7月8日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資訊科技版的「雙城記」- 香港與新加坡


當大家想起善用資訊科技的國家或城市, 務必想起新加坡及香港,相信去過新加坡的朋友必定認同這兩個地方實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首先, 大家都是華人主導的地方, 人口分別是400萬及700, 而彼此都相當依賴旅遊及零售業, 亦有完善的交通網絡, 他們擁有的是MRT (Mass Rapid Transit) 而我們的是MTR (Mass Transit Railway), 在企業層面的競爭更是「叮噹馬頭」, 就以航空公司為例, 新加坡及國泰航空都分別在過去十年內贏了三屆「世界最佳航空」選舉。
可惜最近在不少的國際地方排名及選舉, 新加坡都「略勝一籌」, 就以貨柜碼頭吞吐量為例, 新加坡由2005年起已經取代香港;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亦成為 2009年「最佳國際機場」, 而早前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每年一份全球資訊科技報告中, 新加坡是全球第二, 僅次於北歐瑞典, 亦連續三年躋身世界五大, 反觀香港, 今年終於能夠躋身第八, 但過去兩年也只能排名第十二及第十一。
這份報告當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 各國信息化指標(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以及歐洲企管學院(INSEAD)調查了一百三十三個國家, 分析各國利用資訊暨通訊科技的能力, 這份長達近五百頁的報告採用了多項評分標準,包括個人、政府以及企業對資訊暨通訊科技的使用、法規條令,以及纜線舖設。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政府制訂資訊科技政策,以提昇他們在全球經濟當中的競爭力。
在今年的報告中最值得留意是Web 2.0的出現, 大大提升了多個國家對互聯網的使用, 特別在個人應用方面, 儘管過去一年眾多國家都面對「金融海嘯」的沖擎。由於整份報告都是以個人、政府以及企業對資訊暨通訊科技的使用, 包括如何善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去增加競爭能力及其持續性分析。
香港在報告中被讚揚當然是低稅率和較少的繁文縟, 有利於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 個人在網络應用方面的評分相當高只僅次於新加坡 (排名第二),特區政府在資訊及通訊技術應用亦有所提升, 但仍有大量進步及改善的空間, 當中被批評分「每況愈下」的地方便是新聞自由, 而特區政府並沒有將資訊及通訊作為優先處理的範疇亦是被批評的論點之一。筆者認為報告中被批評的地方亦相當恰當, 由於過去一年, 無論是無線上網 (HSPA) 或是家居寬頻的價錢也下調了, 再加上平價手提電腦的普及, 令到接觸互聯網的比率大增, 而社交網站如Facebook.的興起, 更令到很多網民「無時無刻」在上網, 在政府使用率方面, 已經有很多部門嘗試電子化不同的應用系统而令到使用率日漸提升, 至於批評方面, 由於早前有很多關注網络自由的報導而令到國際组織開始擔心新闡自由, 至於政沒有把資訊及通訊科技放於優先處理的位置, 相信這個問題在於數年前特區政府沒有加進科技在任何一個政策局, 而只是歸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至於香港的宿敵 - 新加坡, 普遍評分都是相當正面, 特別是她們無論在應用及創新分面都有一個清的信息及通訊發展策略, 更重要是可以「付諸實行」而不是「空談」, 她們在政治和管理環境、個人準備、和政府準備都獲得高度評價, 反映有明顯的遠見,以及政府在推動信息及通訊技術的普及程度, 及加以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作為經濟和社會現代化, 藉此增強整體國家競爭力都是「亞洲之冠」, 筆者曾經在九十末年代在新加坡工作, 若論「拼搏精神」, 香港必定「全球之冠」, 若論長遠規劃及落實執行, 香港在近年來明顯地「力有不逮」, 就看西九及郵輪碼頭便是典形例子
若果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沒有詳盡分析這份報告, 而作出適當的政策調整, 再以「知恥近乎勇」的學習精神加以進步, 恐怕明年香港不難再又被飛出全球十大 


(刋登於 e-Zone) - 2010年5月6日